唉呀呀,我們演完了呢 =)
 順便把劇本貼上來好了XD
 對話很少但小動作很多耶哈哈。
  


     
我們是第二組,我們要敘述的是李清照的故事



第一幕

李清照,號易安居士。她的父親是禮部員外郎李格非,李清照可說是得到父母雙方優異的先天遺傳,和後天薰陶的。在風氣保守的當時,一個女子,家學淵源,家學淵源,是中國文學之幸。(寫黑板)


我們先來說說它的丈夫趙明誠。太學生趙明誠,幼時曾作過一個夢。夢見讀一本書,書上只有三句話:「言與司合,安上已脫,芝芙草拔」。他醒來後,還記得清清楚楚,可是怎麼也解不開其中的奧妙。


  趙:「爹,我剛做了一個夢,夢見書中有這三句話(指著大字報),請問這是什麼意思呢?」 
   

  趙父:「言與司合,是個『詞』字。安上已脫,安去掉上面的寶蓋頭,是個『女』字。芝芙草拔,是把芝、芙兩字的艸字頭去掉,是『之』、『夫』兩字。合起來就是『詞女之夫』,看來,你將來會娶一個擅長填詞的才女做妻子。」(拿字報講解)


這個夢,後來應驗了:他娶的妻子,正是中國婦女文學史上排名第一的女詞人:李清照!(尹希跑出)

李清照十八歲時,嫁給了太學生趙明誠。夫妻倆志趣、愛好皆相同,他們將所有的心力全投注於藝術上,除了填詞賦詩外,還耐心地收集金石、碑文和字畫,並加以整理編輯。雖然物質生活並不是很富裕,但精神生活卻是充實且愜意。因為生活幸福,李清照這時期的詞風顯得歡愉而自適,詞中常出現笑、郎等字眼,夫妻的鶼鰈情深溢於詞中。引述二闋詞於下:(大字報)

〈採桑子〉「晚來一陣風兼雨,洗盡炎光。理罷笙簧,卻對菱花淡淡妝。絳綃縷薄冰
肌瑩,雪膩酥香。笑語檀郎,今夜紗幮枕簟涼。」

〈減字木蘭花〉「賣花擔上,買得一枝春欲放。淚染輕勻,猶帶彤霞曉露痕。怕郎猜到,奴面不如花面好。雲鬢斜簪,徒要教郎比並看。」


自然的舖敘與細緻婉約的情調,讓人感受其夫妻生活優雅的情趣。婚後,(傳令官小禎騎馬拿著信,將之交給趙明誠)(趙明誠看信後爭大眼睛)趙明誠初度出仕為官,夫妻二人必須小別一陣子。


  趙:「娘子,妳多保重,我會好好照顧自己,妳也要顧好身子啊!」

  李:「嗯,相公,妳可要早些回來呀!」(拍手臂)

詞中盡是別離的輕愁與相思的愁緒。引述二闋詞如下:(此時李清照在庭院思念丈夫並寫下詩句)

〈一翦梅〉「紅藕香殘玉簟秋,輕解羅裳,獨上蘭舟。雲中誰寄錦書來,雁字回時,月滿西樓。花自飄零水自流,一種相思,兩處閒愁。此情無計可消除,才下眉頭,卻上心頭。」 


第二幕

他們沒有錢,但古玩、書畫這一行的商人,都知道,他們是喜歡並懂得古玩書畫的行家。有什麼好貨色,都會先想到請他們鑒賞。曾有人拿了徐熙畫的「牡丹圖」來兜售。他們非常喜愛,但因湊不出二十萬錢,只好把畫還人家,為之悵然久久。(商人拿牡丹圖給夫婦倆看,但沒二十萬錢,退回)(只有動作不用說話)可知他們並不是一般「附庸風雅」,而是真正的鑒賞兼收藏家。

當時的生活情趣:李清照博學強記,吃過了飯,回到他們的書齋「歸來堂」中,玩他們最愛玩的「遊戲」:泡兩杯茶。(提出一句前人詩、文中的句子。指著架上堆積的書史,猜這一句話,在那一本書的第幾卷、第幾頁、第幾行中。猜中了,才能喝茶。可是,猜中的人,往往因而高興的大笑,而翻倒了茶杯。把茶水潑了一身,反喝不成了)因為這樣子,也留下了「賭書潑茶」的典故,為後人忻慕。

有些人是只會批評別人,自己卻拿不出足以服人的作品,來證明自己的確有勝人之處。李清照卻是以《漱玉詞》,證明了自己並不是空口說白話,亂放炮的批評別人而已。這一點,倒不能不令眾鬚眉甘拜下風。

其中的故事是:有一年的重九,李清照填了一闕<醉花陰>詞,寄給丈夫趙明誠,趙名誠接到這闕詞,窮三日夜之力,填了十五闕,把妻子的那一卻也抄雜在裡面,不標明作者,拿去給內行朋友們品評。

 

  趙:「摯友們,來來來,我請你們來評評,你們覺得哪一闋好?」

  友人1:「我來看看,這個嘛……」(思索) 友人2走來走去指著看  友人3:「我覺得呀……」

 

  薄霧濃雲愁永晝,瑞腦消金獸。佳節又重陽,玉枕紗廚,半夜涼初透。東籬把酒黃昏後,有暗香盈袖。 莫道不銷魂,簾捲西風,人比黃花瘦。(三人指大字報異口同聲說:這闋好!)(一起豎大拇指)

 

朋友們不但說這闕詞最好,而且稱「莫道不銷魂,簾捲西風,人比黃花瘦。」三句為名句。這正是李清照所作,趙明誠自此以後,對七子便甘拜下風了。

 

這首詞是作者早期和趙明誠分別之後所寫,它透過悲秋傷別來抒寫詞人的寂寞與相思情懷。從字面上看,作者並未直接抒寫獨居的痛苦與相思之情,但這種感情在詞裡卻無往而不在。

第三幕

靖康之難,宋室難度,是為南宋,此時,李清照44

當金兵圍攻汴京時,人心惶惶,留守在淄州的李清照夫婦,同一般百姓急於作避難的準備(佳蓉出場跑來跑去),讓他們掛心的莫過於經營半生的金石字畫。然而,逃難在即,家當細軟過多,勢必要有所割捨,眼看著金石書籍即將盈箱溢匣地丟棄,心中不免悲痛。

 

  趙:「娘子,逃命為先,這些……唉……只能忍痛割捨了。」(心痛樣)  

  李:「相公(哽咽抱著家當)我確實很不捨呀!但我更對張邦昌的降服為恥辱呀!」(憤慨樣)(相擁)

  趙:「娘子,我們快逃命吧!」 李:「嗯!」 (逃)

但此時,最令李清照憤慨和痛心的不是這些金石書籍,而是金人於汴京立張邦昌為偽楚帝,僭號「楚」。於是她作了一首詠史詩來表露她的憤慨之心,詩是這麼寫的:「兩漢本繼紹,新室如贅疣,所以嵇中散,至死薄殷周。」她以兩漢來比喻兩宋,新室喻為楚,用來諷刺張邦昌的忝顏無恥,甘作金人的傀儡。

可惜他們辛苦搜集、整理的文物,在宋朝南渡的離亂中,無法全數攜帶,大部分留在青州。本擬以後再設法南運,不料,青州陷於金兵之手,一把火,把這些珍貴的文物,燒得精光。不但對他們,對整個中國文化而言,也真是一次「浩劫」了。

 

第四幕

(邊唸邊演)建炎元年,李清照隨趙明誠調任建康知府,在她眼看了金人長驅直入汴京,將兩帝擄至北方,對於國家離散的悲痛油然生起。但是她更痛心宋室君臣的偏安南渡,不圖北進,收復山河,因此以詠史詩來諷刺苟且偷安的朝廷。詩二首如下:

「南來尚怯吳江冷,北狩應之易水寒」
「南渡衣冠少王導,北來消息欠劉琨」(大字報)

「靖康之難」帶給李清照的不僅是因逃難所造成生活上的流離遷徙,更甚者,激起了她悲痛國家散亡的愛國之心,她將滿腔的憤慨與不滿抒發於詩文當中,雖然這僅僅是些斷言殘句,但從中所顯露的憂憤激越之情,卻令人動容。

建炎三年,金人再次大舉南侵,高宗倉皇渡江至杭州。當此之時,趙明誠突然接到命令要他至湖州上任。

 

  傳令官:「趙明誠接令。」 趙:「趙明誠在。」 傳:「命你至湖州上任」 趙:「是的,大人。」

 

於是他暫時安置家眷於池陽,獨自上任。但在前往湖州上任的途中,因為勞累過度,感染了瘧疾,到了建康時,卻一病不起,又因錯服寒藥,病死於建康(演戲)趙明誠死時四十九歲,李清照四十六歲。趙明誠的死對於李清照來說是一大打擊。他們夫妻倆相處了二十幾年,曾經同甘也共苦過,那些沉浸於賞翫金石書籍、吟詠詩詞之樂的歲月和歷經靖康之難的流離遷徙生活,是夫妻倆所擁有的共同回憶。

 

此時正遭逢人生遽變,建康的局勢卻不會因為明誠之死而稍作緩和。這時的局勢已相當危急,(金京打鬥,百姓跑來討去)禍在旦夕,而且朝廷也已作疏散與逃亡的準備。此時李清照忙完趙明誠的後事後,因內心的悲痛加上身體勞累的內外夾攻下,病情來勢洶洶,險些葬送了性命。康復之後的李清照思想上已有了大幅度的轉變,已從熱情轉為淡漠而深沉,想到從今以後,要獨自一人面對國家衰頹的局勢,讓她有力不從心的感慨。

 

「尋尋覓覓,冷冷清清,悽悽慘慘戚戚。乍暖還寒時候,最難將息。三杯兩盞淡酒,怎敵他晚來風急。雁過也,正傷心,卻是舊時相識。滿地黃花堆積,憔悴損,如今有誰堪摘﹖守著窗兒,獨自怎生得黑。梧桐更兼細雨,到黃昏點點滴滴。這次第,怎一個愁字了得。」(大字報)

想當初和趙明誠在歸來堂一邊品茶一邊論詩作賦的歡愉景況,和今天獨自一人守著窗兒淺酌低吟的悲涼情況相比,是何等淒涼!這孤獨與飄零之感,李清照寫來娓娓動人,毫無矯飾之情。(尹希清唱新不了情)

 

(落幕)(最後敘述)

 

(小泱)李清照的一生隨著宋朝的國勢而有不同的景況,而她的詞也反映了其生活際遇的變化。南渡之前的美滿生活,讓她的詞風顯得歡愉且富有生機,雖然也有因夫妻小別而引發的離愁之語,但其中所透露的是相思之情而非飄零之感;而南渡之後,國破家亡的流離生活,讓她的詞風盡是愁思且充滿孤單與凋零的感受。然而不管是何期作品,她的詞風總是柔婉簡約的,再加上創新風格,因此被稱為「婉約之宗」。她為詞開創了新的風格,注入了生命。尤其她後期的作品,體驗深刻,發而為文自然真摯動人。李清照以一女子,而能以詞立於文壇之中,這都得歸功於她的後期之作。那樣動盪的世局和不幸的際遇竟成為她為後世所稱道的環境因素,讓人不得不為上天的安排而替她感到無奈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aisu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